江門市地處廣東省西南部,位于珠三角西岸城市中心,設立蓬江、江海、新會三個區,下轄臺山、開平、鶴山、恩平四個縣級市,“五邑”是江門地區的俗稱。全市三區四市除江海區不屬革命老區,二區四市都分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劃定為老區縣(市、區)。江門市革命遺址眾多,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歷次革命斗爭中,革命志士在江門五邑僑鄉留下大量足跡和革命遺址,是紅色歷史的見證。近年來,江門市委、政府和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革命遺址保護和開發工作,通過做好規劃,加大投入,加強了革命遺址的保護開發,收到明顯的效果,也帶動當地政治經濟社會發展。
一、江門市革命遺址的基本情況
江門市是一片紅色革命熱土,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歷次革命斗爭中,全市老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積極開展革命斗爭,涌現出周文雍、陳鐵軍、林基路、龔昌榮、余少杰等大批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烈士,譜寫了老區人民為追求真理、抗擊強敵、敢于斗爭的英雄事跡。葉季壯、劉田夫、馮燊、禤榮、吳有恒、歐初、鄭錦波等革命老前輩曾帶領革命部隊在江門五邑地區安營扎寨,組織過多場針對日偽和國民黨反動派圍剿激烈戰斗,為新中國的建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和犧牲而留下不少足跡。據各縣(市、區)初步統計,我市經省委有關部門認定的革命遺址遺跡現有143處,其中蓬江區13處、江海4處、新會區18處、臺山市29處、開平市32處、鶴山市23處、恩平市24處,仍有100多處未經核實,既有革命隊伍抗擊日本侵略和打擊消滅國民黨反動派圍剿戰斗的場面遺址,又有中國共產黨組織初期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機構舊址、革命先輩的故居、革命烈士紀念設施、紅色交通站等等,數量多,分布廣。這些革命遺址是江門市五邑僑鄉革命斗爭歷史的見證,也是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
二、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的主要做法
?。ㄒ唬╅_展革命遺址普查核實和登記工作,為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提供基礎性資料。全市下轄六個老區縣(市、區)在轄區內開展革命遺址的普查和登記工作,特別是2017年6月,中國老促會組織全國各地老促會啟動編纂《革命老區縣發展史》叢書時,江門市借助開展《革命老區縣發展史》叢書編纂工作之機。組織各縣老促會、黨史研究室和相關部門認真做好革命遺址的普查、挖掘、收集和登記工作;組織力量,查閱史料,沿著當年革命隊伍走過的路、戰場遺址實地考察,采訪當地村民和革命烈士后裔,對轄下的革命遺址進一步調查核實。通過調查核實,基本掌握了革命遺址的數量、具體地點、現狀和革命遺址背后的故事,對革命遺址登記造冊,記錄在案,為做好革命遺址的開發、保護和利用工作提供堅實基礎性資料。
?。ǘ┳龊靡巹?,合理布局。在革命遺址普查核實和登記工作基礎上,明晰產權、全面規劃、分類管理,先急后緩,逐步推進革命遺址的保護工作。對屬于私人產權革命遺址,采取政府補償、置換、委托代管等方式,進一步明確產權的責任。在革命遺址的展館建設規劃時,結合當地實際,合理布局,以革命歷程、斗爭故事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建成綜合性展館,集中展示,豐富內容,提升展館檔次,防止遍地開花、低層次、小而多、重復雷同建設。
?。ㄈ?/strong>加大資源投入,進一步做好革命遺址保護,充實豐富內容,讓其成為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陣地。近年來,市縣兩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革命遺址保護利用情況,積極爭取各級支持。市縣鎮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單位、社會團體、港澳華僑、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支持參與,籌集大量資金用于保護、修繕重點革命遺址,充實和豐富革命遺址的內容。如:蓬江區籌集資金700多萬元,對龔昌榮故居和陳垣故居進行修繕、布展,其中在龔昌榮故居旁配套龔昌榮烈士先進事跡影視展館,在陳垣故居旁新建陳垣事跡紀念館,并完善各項設施建設。新會區籌集資金1000多萬元,完成大鰲鎮中共新會區委舊址、新會獨立團誕生地—桃蔭別墅和新建紅色文化展示廳、大澤鎮田金村中共新會縣委舊址(中共新鶴縣工委舊址)和周達尚故居、司前鎮白廟村松山戰斗紀念館等9處革命遺址的修復(升級改造)、布展并對外開放。臺山籌集7000萬元對林基路紅色教育基地(包括林基路紀念公園、林基路烈士紀念碑、林基路故居)進行升級改造建設;籌集4000多萬元對濱海松苑(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濱??傟牸o念館)、黃新波故居、臺山縣人民政府成立舊址、臺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等10處革命遺址進行修繕、建設和升級改造。開平市爭取省和江門市專項資金780萬元改進和完善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啟動升級布展謝創故居展覽館、周文雍故居、大沙鎮崗坪村革命斗爭紀念館和整治周邊環境,其中投入600多萬元修繕和布展周文雍故居,并對該村村容村貌進行全面升級改造。鶴山市籌集900多萬,其中投入300多萬元對中共鶴山縣支部、鶴山蘇維埃政府舊址—雅瑤昆東宋氏大宗祠、中共鶴山縣特別支部(中共鶴山縣西北區工委)舊址—龍口青溪世昌溫公祠和青年團鶴山支部舊址—雅瑤三端馮公祠進行升級改造和布展;依托鄉村振興戰略,鶴山市雅瑤鎮投入600萬元對村容村貌及古村落進行整治和升級改造,重點對陳山村李超故居和李鐵夫故居進行修繕和布展。恩平籌集資金2500多萬元開發、保護、維修重點革命遺址14處,其中大田鎮鑊蓋山六壯士紀念園建設完工并開園。
通過加大投入,大批革命遺址得到很好保護、修繕和升級改造,成功打造成為各種教育基地。在革命遺址展覽館的修繕升級改造過程中,進一步充實革命遺址背后故事的內容,增加圖片、實物、文字說明和動感影視,充分展示當年革命歷史過程,讓故事更感人,讓展館更有吸引力,讓內容更豐富更有感染力;對遺址周邊環境也進行了整治,配套了必要的附屬設施,如停車場、衛生間等,讓參觀者更便利。這些修復后的革命遺址免費對外開放,吸引大批黨員干部、青少年學生、廣大群眾和外地游客前來參觀學習,讓參觀者在參觀過程中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讓紅色革命精神得到進一步弘揚,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
?。ㄈ╅_展對外宣傳,充分發揮革命遺址教育陣地作用,助力老區鄉村振興。在做好革命遺址的保護修繕工作同時,各縣(市、區)認真抓好革命遺址的開發利用工作。一是加大對外宣傳力度,特別是紀念館的宣傳力度,在旅游指南小冊子中介紹當地紅色景點,在公路旁標示紅色景點指示牌,在網絡導航中介紹就近紅色景點。二是通過市、縣電視臺、電臺等媒體及報刊積極宣傳革命英雄和革命遺址斗爭故事,讓廣大讀者和市民了解江門五邑中華兒女為新中國誕生而敢于犧牲的動人故事。三是結合紅色資源,精心設計革命遺址(紀念館)紅色旅游線路圖,吸引游客到紅色景點參觀學習,接受教育,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工作。如:新會區大澤鎮田金村整合村內的田金革命烈士紀念碑、中共新會縣委舊址(中共新鶴縣工委舊址)、周達尚故居、東安碉樓、學堂山戰役舊址、老虎山烈士墓等多處革命遺址,成了重要紅色旅游打卡點,吸引大批游客參觀學習;開平市周文雍陳鐵軍烈士紀念陵園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獲廣東省紅色旅游示范基地等稱號;臺山市都斛鎮結合鄉村振興在革命遺址林基路紅色基地附近開設配套紅色餐館,展示紅色元素特色,吸引當地群眾和游客到該餐館就餐。紅色旅游已為當地老區鄉村振興增添更多動能。
?。ㄋ模┙⒏锩z址保護和開發利用有效的工作機制。根據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九次會議通過并頒布,并于2022年3月1日施行的《廣東省革命遺址保護條例》相關規定,江門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已著手建立革命遺址保護工作聯席制度,達成革命遺址保護共識,逐步形成一套高效的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的工作機制,進一步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分工,更好地開展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搭建了全市各級黨組織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提供優質教育工作平臺。
三、做好革命遺址的保護和利用主要工作體會。
江門市革命遺址得到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主要工作體會幾方面:
一是當地黨委和政府重視是做好革命遺址保護開發的關鍵。當地黨委、政府充分認識科學保護和開發革命遺址,既是當代中國人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也是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國人愛國情感的必然要求,更是發展紅色旅游經濟,帶動當地經濟協調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必然要求,必須將革命遺址的保護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抓。充分認識革命遺址保護開發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必須高度重視,協調相關部門,出臺相應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工作機制,明確職責分工,落實經費,將遺址保護經費列入每年財政預算,協調相關部門,保證這項工作有人做、有錢做。
二是完善措施是做好革命遺址保護開發的制度保障。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頒布的《廣東省革命遺址保護條例》,以法律法規形式,將革命遺址保護開發工作上升更高層面,根據《條例》結合各地實際,出臺具體實施辦法,建立資金投入機制,管理工作機制,強化管理措施,為了革命遺址保護開發提供制度保證。
三是落實經費是做好革命遺址保護和開發利用的物質保障。做好革命遺址保護需要大量投入,特別是革命遺址的修復投入更大。為確保資源投入,逐步健全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多元投入體系,引導公益基金、慈善基金等社會資金參與革命遺址保護工作。發動和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捐贈、資助、志愿服務、技術支持等方式參與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在落實好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經費同時,建立科學規范的經費分配機制,加強資金的績效管理和監督,依法使用革命遺址保護資金。
四是加強與紅色旅游相結合,讓革命遺址保護和開發利用并獲得更好社會回報才可持續發展。革命遺址不僅是保護,更重要是開發利用。革命遺址蘊含著豐富革命精神、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是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將革命遺址保護和開發與紅色旅游、鄉村游相結合,規劃紅色旅游線路,豐富旅游資源,吸引更多市民參加紅色旅游、鄉村旅游,從而助力鄉村振興,既可達到宣傳教育目的,又可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政治效益和經濟效益三重回報,其效果才持續有效,革命遺址保護才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