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曾經歲月,已成追憶。今年八月是潮汕抗日英烈周禮平犧牲77周年,翻閱厚重潮汕紅色史料,重溫光輝歲月,拾起抗日救亡這場偉大革命中的“潮汕記憶”。
周禮平
周禮平(1915-1945)出生于澄??h東里樟林鄉(現東里鎮東和)一個農民家庭,少時讀書成績優異,待人處事機敏公正,被同學們稱為“晏子”。早年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嶄露頭角,后加入共產黨,是抗日戰爭時期“汕青抗”的發起人和潮、澄、饒、汕共產黨組織的領導人之一??箲饎倮跋?,周禮平遭到國民黨軍突襲而英勇犧牲。熱血書寫忠誠,捐軀展現擔當,周禮平因崇高理想和凌云壯志而殉難,他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以舍我其誰的擔當,敢令天地翻覆換新顏。
1932年夏,畢業于樟林萃英小學,旋即考入汕頭市大中中學,在校成為抗日救亡活動中的活躍分子。1936年10月,周經李平介紹,參加“華南人民抗日救國義勇軍潮汕大隊”,任小組長。在校秘密發展“義勇軍”組織。
信仰的力量,如同寒夜中燃起的火苗,熊熊而燎原。193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中共汕頭市學生支部書記。8月13日,汕頭青年救亡同志會成立,周禮平被選為常務理事,在汕公開領導抗日救亡運動。11月,周禮平任中共汕頭市工委委員、組織科長,負責工運工作,他深入鐵路工人當中,勝利地領導了潮汕鐵路工人斗爭。這是潮汕黨組織恢復活動后,黨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的勝利,對汕頭市抗日救亡運動和擴大黨的政治影響都發生了積極的作用。
1938上半年,由于開辟新地區的需要,周禮平回到家鄉樟東一帶做秘密工作,任中共樟東區委書記,為爾后這一帶的黨組織和革命活動發展奠定了基礎。
1939年10月,周禮平任中共潮澄饒中心縣委常委、敵后工作部長。他帶領武裝小組進入淪陷區,親自考察并開辟潮安江東佘厝洲,使該地成為中共潮澄饒中心縣委機關所在地和抗日游擊中心據點。他充分利用韓江下游平原水網地帶利于隱蔽,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團結愛國進步鄉賢,密切聯系當地群眾提供掩護,使游擊隊站得住,打得開,撤得回。武裝人員分散時為農民,集中起來為戰士,采用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懲處偽維持會長,痛打日偽便衣隊,懲辦偽鄉長,化裝潛入汕頭鬧市區懲戒為虎作倀的經濟漢奸。5年間他成功領導和組織了數十次武裝行動,極大地打擊了敵偽的囂張氣焰,大獲全勝,振奮人心。
1941年9月,調任潮饒邊縣特派員,常帶領武裝小組神出鬼沒地打擊敵偽。1942年6月,“南委事件”發生,周禮平轉入隱蔽活動。抓漢奸,懲叛徒,摸敵情,繳武器,籌經費。
1944年9月原“南委”秘書長姚鐸叛變投敵后竄回潮汕活動。此時潮澄饒游擊隊是這一地區黨領導的唯一武裝力量,周禮平指揮武裝人員兩次潛入榕城終于處決了叛徒,解除了潮梅閩西南黨組織和抗日進步力量的嚴重威脅。同年10月周禮平任中共潮澄饒縣委書記。
周禮平和他的戰友們戰斗的地方——居西溜
1945年春,潮汕地區全面恢復黨組織活動,潮澄饒汕由周禮平負責。根據上級關于大力發展抗日游擊戰爭的指示,5、6月間他指揮游擊隊先后奇襲潮安彩塘鎮和東鳳鎮的敵偽據點大獲全勝。而后他被任命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韓江縱隊第一支隊支隊長兼政委,帶隊往潮揭豐邊潮安登塘鎮居西溜村集結。8月17日,他率隊于居西溜建立韓縱獨立大隊,突遭國民黨一八六師挺進隊及洪之政、吳大柴等地方反動軍隊千余人的襲擊,周禮平臨危不懼,為掩護隊伍撤退,為拖延時間,身先士卒,與敵人激戰,不幸中彈犧牲,這位英勇的軍事作戰指揮員就永遠地留在戰場上,年紀也永遠地停留在30歲上,同時此役陣亡共10名指戰員。周禮平一生雖短暫,但過程卻十分精彩;他犧牲小我而成全大我,是我們民族里當之無愧的大英雄。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周禮平在黎明前最深重的時刻倒下,而他的同志,繼續奔向曙光。此后,潮汕人民經歷過血和火的考驗,送走艱難,終于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換來先烈們夢想的人間最美景色。
周禮平等烈士犧牲地
為緬懷先烈,教育后代,不忘這個抗戰革命中的“潮汕記憶”。1954年12月,中共潮安縣委、縣人民政府于登塘墟建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韓縱第一支隊烈士紀念碑,讓周禮平和他的戰友們長眠于此。1988年紀念碑再次重建,其主碑選用花崗巖建造,碑體線條簡練,造型有如一支步槍,寄意武裝斗爭,又似一面紅旗,寓意繼往開來,不忘歷史。碑上刻著26位烈士的英名,兩側松柏郁郁蔥蔥,向后人無聲地訴說著先烈們的英勇事跡,豐碑長在,英魂永存。
韓縱第一支隊烈士紀念碑
2014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周禮平位列其中。他是這批名錄中粵東地區唯一的中共黨員,是抗戰時期黨在潮汕淪陷區長期堅持武裝斗爭直至犧牲的最高級別的領導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