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群(1908—1991),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海山人,中共黨員。他是中共秘密交通戰線上的排頭兵、無名英雄,被譽為中共中央交通局“四大交通”之一,是廣東省63名紅軍長征干部之一,也是饒平籍唯一參加長征的老紅軍。
位于廣東省饒平縣海山鎮隆西村的李沛群舊居
1907年,饒平縣爆發了孫中山領導的著名的潮州黃岡起義。出身于貧苦漁民家庭的李沛群,自懂事起就常常聽到長輩們在講述黃岡起義的革命故事,深受革命者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影響的他,很小就萌發了民主革命的思想。1921年春節后,他跟隨一位鄉親離開家鄉,經汕頭、香港到廣州尋找生活出路,從此踏上了人生新的征途。
1926年,李沛群在廣州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他在粵港大罷工期間任粵港澳同德工會黨支部宣傳干事,罷工工人子弟學校主任、團支部書記及勞動童子團執行委員,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和考驗,成為這一偉大革命潮流中的先鋒和闖將。1927年12月,李沛群率廣州手車夫工人參加廣州起義,任廣州工人赤衛隊第二聯隊第六大隊黨代表。1928年3月后,他任中共廣東省委交通員,發行科長兼交通科工作。1928年7月至1929年底,任中共中央外交科交通員。1930年初,任廣東省委發行分配科科長。
1930年10月,中共中央根據毛澤東、朱德等紅四軍領導的要求和共產國際的指示,成立了由周恩來、向忠發、李立三、余澤鴻、吳德峰組成的中央交通委員會。同時組建了中央交通局,吳德峰為局長。年底,中共中央開辟了從上海經香港、汕頭、潮州、大埔、永定到達瑞金(中央蘇區首府)的交通線,這是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親自組織建立的從上海臨時黨中央通往中央蘇區的秘密交通線。同時,在秘密交通線上設立了交通大站、中站和小站。1931年1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后,中央決定,為加強蘇區工作,從白區抽調60%的干部到蘇區去工作。
1930年10月,中共中央交通局長吳德峰在挑選通往中央蘇區的秘密交通線閩西大站站長人選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李沛群。他深知李沛群辦事穩妥,工作出色,他在黨中央外交科工作時,每個月都要跑香港一兩次,每次都能圓滿地完成任務。吳德峰向周恩來請示,得到同意后,立即通知廣東省委調李沛群到中共中央交通局任閩西交通大站站長。但廣東省委接到通知后,李沛群還未來得及辦理交接手續,省委就發生了一場大災難。1931年1月,由于一位省委交通員叛變,使廣東省委組織部、宣傳部、秘書處、電臺等十多個機關和中共香港市委相繼被嚴重破壞,省委書記盧永熾等50多位黨政干部被捕,省委領導只有組織部長李富春幸免。省委機關被破壞后,李富春組織了以他為書記的廣東臨時省委。在黨中央的催促下,李沛群于1931年3月到了上海受命,隨后啟程到福建永定的閩西大站上任。此間,他先后任中共中央交通局閩西大站、永定大站的站長,戰斗在上海通往中央蘇區的秘密交通線上。
位于福建省永定縣的中共中央閩西交通大站舊址
1931年至1933年,李沛群擔任閩西和永定大站領導期間,在白色恐怖的險惡環境中,他為保守交通線的秘密而舍生忘死,冒著生命危險與國民黨軍警、土匪、奸商、叛徒等斗智斗勇,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從這條秘密交通線先后護送了項英、任弼時、王稼祥、董必武、周恩來、劉少奇、陳云、博古、聶榮臻、劉伯承、左權、李富春、徐特立、張聞天、鄧穎超、蔡暢、鄧小平、楊尚昆、陸定一、王首道等黨、政、軍領導近200人;還有參加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各地代表;并有一大批電訊技術人員、文藝工作者和進步青年。每年經李沛群安排運送到中央蘇區的物資一大批;中央蘇區從敵軍和地主土豪那里繳獲的黃金、白銀、珠寶、現金,大部分都是經過閩西永定送到上海、香港等地,作為各級黨組織的活動經費。
李沛群等中央秘密交通線的工作人員,他們同心協力,用智慧、鮮血、汗水連結成的被敵人偵不破、切不斷、鎖不住、打不掉的“紅色交通線”,始終保持交通線的安全和順暢,譜寫了為中國革命作出特殊貢獻的光輝篇章。
1933年3月,李沛群調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最高法院秘書。1934年10月,他跟隨中央主力紅軍戰略轉移撤出瑞金開始長征,期間擔任在以董必武、謝覺哉、徐特立等為主要成員的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第二縱隊直屬第一干部連黨支部組織委員。中央紅軍進兵云南扎西縣時,中央軍委為了加強地方黨組織及武裝力量的建設和領導,李沛群等人被選拔到地方任新成立的工農紅軍川南游擊隊第一縱隊秘書。游擊隊在云、貴、川三省邊界廣大地區與敵人開展游擊斗爭,有力地牽制了敵人,減輕了中央紅軍主力部隊的壓力,從而支援了紅軍的長征北上。
1937年10月以后,李沛群先后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和南方局八路軍長沙、衡陽、桂林通訊處交通副官。1939年12月后,他先后任越南海防交通站、香港交通站國內線負責人和上海交通站秘書。1942年12月,他任中共南方局(八路軍重慶辦事處)組織交通處科長,八路軍重慶辦事處招待所所長。
解放戰爭時期,李沛群任香港交通站港滬及海外線負責人。從1948年8月起,在香港的各民主黨派負責人、無黨派民主人士接受中共中央的邀請,陸續從香港北上進入東北、華北解放區,李沛群參與組織和護送了20批、1000多名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精英。
新中國成立后,李沛群先后在廣東省勞動局、省農機研究所、省農機服務站工作。他是廣東省政協第三屆、第四屆委員,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委員。李沛群于1991年在廣州病逝,享年83歲。
長征干部李沛群紀念館
為紀念李沛群的革命英雄事跡,他的家鄉人民在各級黨政部門和老干部的支持下,于1996年底,修建他童年讀書及青年時回鄉開展革命活動的地方李氏宗祠(啟蒙學校舊址),并冠名“長征干部李沛群紀念館”。紀念館主要介紹李沛群的革命生平和革命事跡,目前已成為當地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