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鑒祥
周鑒祥(1909-1968),五華縣河東鎮化裕村園墩圍人。16歲赴福建武平縣修械所當學徒。1929年冬,輾轉到達江西興國縣,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先后在興國縣政府修械所、紅十二軍隨軍修械所、官田兵工廠工作,主要擔任槍械修造技術指導,隨后任江西中央造幣廠修理部主任。193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參加紅軍長征。1936年在延安先后任中央紅軍總部、后勤部兵工廠政治指導員兼副廠長、延安兵工廠廠長等職。1945年10月調東北,歷任熱河軍區赤峰供給部工業處主任、第四野戰軍后勤部佳木斯兵工廠廠長、西安礦務局副局長、沈陽造幣廠廠長、東北煤礦管理局工務處處長等職。1949年夏,隨軍南下,歷任中南工業局局長,湖南湘潭錳礦礦務局局長,湖南水口山礦務局局長,江西贛州市冶金部安全技術監察局局長,湖南省冶金工業廳副廳長、廳長,中南區計委重工業局副局長,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副局長等職。
組建子長縣中央紅軍兵工廠
周鑒祥幼小即習鐵藝,16歲赴福建武平縣修械所當學徒。1929年冬,與周亞木、馬文、馬木松等42個五華籍的打鐵技工,輾轉到達江西興國縣,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先后在興國縣政府修械所、紅十二軍隨軍修械所、官田兵工廠工作。1932年4月,紅一軍團攻下國民黨鐘紹奎軍的巢穴巖前,繳獲敵人造幣廠的機器設備,由周鑒祥任中央造幣廠修理部主任,批量鑄造銀元,這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財力保障。1932年8月,他在瑞金參加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參加萬里長征,途中任中央紅軍總供給部修械員,隨軍為紅軍修造槍械。
1935年10月,周鑒祥所在的紅軍兵工廠隨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當時的紅軍兵工廠僅有工人21名,生產工具只有老虎鉗子2把,銼子4把,風箱1個,只能簡單修理軍械,但大家干勁十足,一個月的時間就修好損壞的重機槍120挺。11月,中央機關進駐瓦窯堡后,為貫徹瓦窯堡會議提出的“準備直接對日作戰力量和猛烈擴大紅軍”等任務,中共中央決定將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供給部與中革軍委總供給部合并成立中革軍委總供給部,葉季壯任部長,供給部設軍工局。12月,中革軍委總供給部在子長縣欒家坪鄉十里鋪組在原西北紅軍兵工廠的基礎上組建中央紅軍兵工廠,由郝希英任廠長,周鑒祥任政委,有職工110多人。兵工廠成立后不久,陜甘寧根據地楊砭兵工廠(又稱瓦窯堡修械所)、賀家灣兵工廠等并入該廠。陜甘寧根據地兵工建設從此掀開新的一頁。兵工廠下設翻砂、烘爐、機械、木工、制圖、子彈、完成等生產部門。生產項目有槍械修理,復裝子彈制造手榴彈等。
紅軍繳獲的武器
1936年1月,為配合紅軍東征,兵工廠遷至永坪鎮(今延川縣)。此時,兵工廠歸軍委總后勤部。周鑒祥任中央紅軍總部、后勤部兵工廠政治指導員兼副廠長。2月,為了支援紅軍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該廠隨即研制造船用具,打造船釘,研制黑色火藥與起爆藥,開始制造地雷。5月,為配合紅軍西征,又遷至劉河灣(今陜西省吳旗縣洛源街道劉河灣村)。8月,美國著名記者斯諾在延安采訪時曾參觀了工廠,并在《紅星照耀中國》記述中寫道:“他們雖然缺乏社會主義工業的物質,卻有社會主義工業的精神!”。
組建延安柳樹店紅軍兵工廠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變發生后,國民黨最終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1937年春,中共中央為全面抗戰做充分準備,紅軍兵工廠奉命遷至延安城東的柳樹店一所破廟里。這時,周鑒祥任廠長,張永勵任政委。全廠分為五個股:修炮股、修槍股、機工股、紅爐股和木工股。柳樹店兵工廠成立之初,主要任務是修理軍械。曾在太原閻錫山兵工廠做工的劉貴福秘密串聯多名工友奔赴延安,隨后被分配柳樹店兵工廠,使兵工廠實力大增。1938年2月,上海利用五金廠沈鴻和7名技術工人帶著車床、刨床、銑床、鉆床等10部機器,輾轉來到延安,也被分配到兵工廠,使柳樹店紅軍兵工廠的技術力量得到進一步增強。
延安柳樹店紅軍兵工廠舊貌
黨中央和中革軍委非常重視和支持兵工廠發展壯大,周恩來、劉少奇、賀龍、徐特立等常來參觀、做報告;冼星海、向隅等文藝界人士還到工廠編寫廠歌,教唱歌曲。魯迅藝術學院師生常來工廠演出,幫助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組織上還專門派來文化教員,每天早晨給工人們上兩小時文化課。當時,兵工廠的工人出身貧苦,大多沒有文化,學習起來比打榔頭還要吃力。但他們自覺克服各種困難,努力鞭策自己刻苦學習,養成了有空兒就學的習慣,系統地學習數學、材料學、電工學、彈道學等內容,并堅持邊學邊練,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設計和生產實踐中去。
冼星海為延安柳樹店紅軍兵工廠工廠編寫廠歌
組建陜甘寧邊區機器廠
1938年3月,中革軍委決定迅速創建陜甘寧邊區的軍事工業,成立軍工局,由參謀長騰代遠兼局長,李強、王諍任副局長。不久,軍工局劃歸中革軍委后勤部領導,后勤部長葉季壯兼局長。為了發展邊區軍工事業,確保工廠安全,軍工局決定將柳樹店紅軍兵工廠遷至安塞縣茶坊鎮,定名為陜甘寧邊區機器廠,成為一座既制造機器,又生產手榴彈、擲榴彈和火炸藥的綜合性兵工廠。1939年4月,東廠遷往保安縣(今陜西省志丹縣)何家岔村溫家溝,命名為陜甘寧邊區機器廠第二廠,又稱之何家岔兵工廠,專門負責制造槍械。同年6月,周鑒祥任陜甘寧邊區機器廠第二廠廠長。此時東廠的主要任務是手工修配槍械,如直羅鎮戰役繳獲的破舊機槍,一直堆積在窯洞里沒有修出來。周鑒祥、劉貴福帶領工人,不到兩個月就修好輕、重機槍達100多挺。還制成了哈其開斯機槍“裝彈修正器”,保證機槍連發性能,受到上級嘉獎。1939年初,在周鑒祥支持下,劉貴福等人開始試造步槍。經過3個月設計制造,于同年4月25日造出了陜甘寧邊區第一支步槍——無名式馬步槍,開創了我軍自主設計制造步槍的歷史和世界輕型步槍的先例。5月1日,該槍被選送到延安舉辦的第一屆工業展覽會展出,獲得特等獎。此后,新步槍投入批量生產。這時候,槍械修造部已制成小銑床、小铇床、拉來復線機,連同原來的兩部原車和一部小鉆床,共有六部機器。先后生產“八一式馬步槍”“五○小炮”“新六五步槍”等武器裝備以及生產設備,被毛澤東稱為“生產戰線上的英雄”。
陜甘寧邊區機器廠生產的無名式馬步槍
1942年3月,周鑒祥調中共中央黨校參加整風學習。1943年9月,他任延安兵工廠廠長和造幣廠廠長。大生產運動期間,在陜甘寧邊區的八路軍兵工廠普遍開展勞動競賽,涌現了一大批勞動英雄模范。在1944年5月召開陜甘寧邊區廠長暨職工代表會議上,周鑒祥等被授予“甲等勞動英雄”稱號。
延安兵工廠工人修理機槍
組建佳木斯兵工廠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延安兵工廠與晉西北修械廠合并,一部分到了東北,成東北軍工局的一部分。同時,東北民主抗聯在東北成立軍工部管轄的9個軍工辦事處。同年10月,周鑒祥隨軍赴東北,擔任熱河軍區赤峰供給部工業處處長。1946年4月,他任第四野戰軍后勤部佳木斯兵工廠廠長,接收原合江軍區后勤部的炸彈廠(即合江鐵工廠)及東北軍政大學的一部分機器設備,并在佳木斯飛機場收集了幾部車床,在佳木斯光復大街建立手榴彈廠。1947年10月,佳木斯手榴彈廠、通化煉鋼廠以及延邊槍彈廠遷至興山,依次編為第一、二、三廠。此外,還建立1個生產手榴彈木柄和槍彈包裝箱的木材廠,為解放東北生產了大量的軍工設備和裝備彈藥。
組建東北造幣廠
1947年10月,周鑒祥任西安礦務局副局長。隨著東北解放戰爭不斷勝利,其所在的軍工部第二辦事處也完成歷史使命。1948年2月,他任沈陽造幣廠廠長。同年11月2日沈陽解放,翌日東北銀行接收造幣廠,11月8日東北銀行沈陽支行成立。1949年5月,東北人民政府為穩定東北地區金融市場和滿足全國解放區貨幣流通的需要,選調曾在關內解放區制造過銀幣的周鑒祥到造幣廠主管制造銀元工作,造幣廠成立銀幣科,籌備制造銀元。再版生產民國三年袁世凱頭像銀幣,直至1950年10月朝鮮戰爭爆發,該造幣廠才疏散。周鑒祥為穩定和發展東北、西北部分邊遠及少數民族地區的金融形勢,繁榮當地經濟立下了汗馬功勞。不久,他奉調東北煤礦管理局工務處處長之職。
1949年冬,周鑒祥南下廣東任中南工業局局長;1950年4月后,調任湖南湘潭錳礦礦務局局長,湖南水口山礦務局局長,江西贛州市冶金部安全技術監察局局長,湖南省冶金工業廳副廳長、廳長,中南局計委重工業局副局長,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副局長等職,為湖南省冶金工業乃至重工業的發展貢獻畢生精力,受到全省冶金戰線職工的愛戴。1968年11月,病逝于北京,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寶山公墓,1998年遷葬在長沙烈士陵園。
周鑒祥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