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為了革命來奔波,
爬山越嶺走得多,
但求人間享太平 ,
唔怕踏棘打喑摸。
(二)
窮人需要救窮人,
大家團結打敵人,
勇敢組織窮人會,
革命成功享太平 。
這是筆者從革命烈士張宏昌編的歌謠摘錄的其中兩首歌謠。張宏昌寫的歌謠通俗易懂,適宜用客家山歌吟誦。讀著烈士的歌謠,我心潮翻滾:烈士堅信主義真,我們要銘記苦難。
張宏昌,又名碧光,1902年出生于蕉嶺縣新鋪鎮油坑村半山張的農民家庭。他在廣東省立高等師范圖音班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秋畢業后,受上級黨組織委派,在饒平等縣參加革命活動,開展武裝斗爭,組織農軍暴動。
攻打饒平縣城
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舉行南昌起義,打響了工農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隨后,起義部隊撤離南昌,南下廣東。當起義軍主力進軍潮汕時,朱德、周士第等率起義部隊約3000人鎮守大埔三河壩。這時,張宏昌已是中共饒平縣委委員,肩負著策應南昌起義軍下潮汕、饒平農軍再次暴動攻打饒平縣城的重任。9月,正當南昌起義軍經福建向大埔挺進之際,中共大埔縣委決定在茶陽、高陂兩地舉行武裝暴動,要求相鄰的饒平縣委派軍支援。張宏昌執行饒平縣委指示,率領農軍武裝50多人,支援大埔高陂暴動,一舉攻占高陂區署。接著,他又投入緊張的饒平農軍第二次攻打縣城的準備。鎮守大埔三河壩起義軍得悉后,特來信約饒平縣委派員到三河壩領槍,充實農軍武裝。張宏昌接受縣委的委派帶領饒平農軍46人,趕到三河壩起義軍指揮部,受到朱德等起義軍領導的熱情接見。張宏昌精神抖擻,帶著朱德的囑咐和槍支彈藥返饒平。10月4日清晨,他帶領饒平農軍第二次攻打饒平城,取得了勝利。此后,張宏昌任廣東工農革命軍東路獨立第十四團團長。隨著饒平縣武裝力量的壯大,他帶領部隊,在饒平赤色鄉村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年關抗租抗債斗爭。這時,國民黨當局派毛琦接任饒平縣長。毛到任后,把饒平劃為“匪區”,強令全縣各鄉組織治安會,成立地主武裝——民團,鎮壓“農匪暴動”。毛琦還親自糾集地主民團和保安1000多人,兵分兩路向饒平赤色鄉村進剿,中共饒平縣委鑒于周圍赤色鄉村陷落,隊伍給養困難,決定將十四團暫行解散,分散隱蔽等待時機,恢復斗爭。
1928年2月中旬,張宏昌離開饒平,帶著年僅17歲的余丁烈(饒平人)回到老家蕉嶺開展革命活動。在油坑,張宏昌一方面在村里首先組織起“張氏青年改進會”,帶頭破除迷信,領導減租抗稅;另一方面他立足本地小學為陣地,開辦夜校,同時秘密聯絡鄰近鄉村的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開展斗爭。不久,針對油坑到處都有燒石灰的特點,成立了“石灰工人工會”,展開罷工斗爭。同年夏,在本村成立了農會,建立了赤衛隊,起初參加的有30多人。赤衛隊成立之初,武器極少,張宏昌自制了一支火粉短槍,命名為“德國炮”,依靠這些土槍長矛為武器,以竹筒、洋油桶里燃放電光炮壯聲威,鎮壓了新鋪的土豪劣紳兩人,收繳了反動軍官的槍支一批,接著又深入到梅縣白渡圩、悅來圩、門前圩,及平遠縣的大柘、 磜尾等地打土豪,收繳槍支彈藥,隊伍日益壯大,裝備逐步完善。同時,在油坑成立黨支部,張宏昌擔任支部書記。
智襲冬防隊
1928年,張宏昌擔任中共蕉嶺縣委書記。當時,武裝隊伍已發展到40多人,有30多支槍。以油坑為據點,成立了東江(蕉嶺)紅軍獨立營,張宏昌兼任營長,開展了打土豪,征收地主錢糧的斗爭。一天,在油坑抓獲兩名密探,經審訊供認是反動武裝三圳公學冬防隊涂某派來刺探獨立營活動情況的。為了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獨立營決定用智取的辦法,消滅冬防隊。張宏昌考慮次日是三圳圩日,利于化裝智取,便于當晚召開了獨立營骨干會議,根據敵人提供的情況,以及學校內部的結構,制定了智襲計劃。會后,由鐘占文等率領十幾名武裝人員,兵分三路,化裝成趕集賣柴草、賣蓑衣、笠麻的群眾,星夜出發,天亮前到達三圳圩預定地點,旋即包圍了三圳公學,活捉了睡夢中的3名冬防隊員,繳獲手槍兩支,子彈百余發,勝利回到油坑村。
1929年,張宏昌率獨立營以三坑、黃沙坑為立足點,向平遠發展,活躍在蕉平邊境,襲擊土豪劣紳,突破國民黨反動武裝的“圍剿”。7月,張宏昌身負重傷后秘密轉到文福烏土八駁橋醫治,后被反革命分子告密,被捕入獄,壯烈犧牲。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張宏昌烈士的光輝業績永載史冊,他的革命精神將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新人,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