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四會市老區,插秧時節,常常見到在地豆鎮優質水稻種植基地,“95后”新農人張嘉麗熟練地操控著插秧機,很快便完成了40畝插秧任務。
“以往很多人都認為農業是虧本的,但機械化能夠大大節省成本,提高效率?!被剜l創業四年,張嘉麗抓住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潮流,“喚醒”超2000畝的連片撂荒地,將情懷和向往化為希望的種子播撒在鄉村土地上。
張嘉麗在四會市革命老區地豆鎮長大,小時候好動的她常跟著大人們往田地里跑,種田插秧、施肥除草、摘野果、挖番薯……都是她最快樂的童年回憶。
2018年,在外打工張嘉麗愈發覺得兩點一線的“上班族”生活不適合自己,便選擇離職回到老區四會地豆,回到熟悉的邊遠山區田間地頭尋找新的機遇。
近年來,四會不斷釋放出助力年輕人返鄉創業的利好。當時,老區鎮地豆鎮委、鎮政府積極對接投資信息、廣泛開展投資推介宣傳等多種方式開展農業項目招商,并推出減免租金3個月或半年不等的優惠條件,不僅為鄉村振興打下牢固的基礎,也涌現更多創業就業的機遇。
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在優惠政策的推動下,張嘉麗從室內設計領域跨界踏入現代農業的大門。她開始積極參加政府部門組織的各種新農人培訓班,修煉基本功,學習先進的農業知識,成立四會市禾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計劃打造優質稻米全鏈條產業。
當時,家人對她的決定感到疑惑,她卻對大家說:“別人不走的路,我來走!我要努力證明,在鄉村也能闖出一番事業!”
處在四會市邊遠山區的地豆鎮,是革命老區,也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鎮,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流失,耕地撂荒的問題日漸嚴重。張嘉麗對成片的撂荒地感到可惜,盤算著該如何高效利用好這些土地。 投身農業后,她對數字變得格外敏感:“每一分都要算準,差一點都會虧本”。她經常算起人工與機械的數據比較:從效率上看,一個人一天最多能插0.6畝地,而插秧機能達到40畝以上;從成本上看,傳統生產方式費用約為1300元,而機械化生產費用只需850元。機械化的應用讓虧本的農業變得有利可圖。2019年張嘉麗創立了禾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全程采用機械化生產。在地豆鎮流轉了約300畝撂荒地進行試驗,運用無人機進行土防土治,安裝氣象監測設備減少天氣的影響。
如今,張嘉麗計劃帶動周邊農戶利用公司農耕機械,發展農戶全面利用機械化耕作提高農戶收益田塊約1800畝;自動育秧生產線年產約為3000余畝;利用無人機噴灑蟲害約5500畝、施肥5000畝;收割機收割水稻面積達到2400余畝。
用機械化抓住量,同時不忘穩住產品的“質”。目前公司以生態農業的方式發展種植綠色健康無公害的“伯父大米”,經過多方群眾品嘗篩選,從最初的15個品種中優選出:煲粥米、黑香糯、海棠絲苗、牡丹香占品種,水稻種植范圍遍布四會市的幾個老區鎮,如下茆鎮、江谷鎮、地豆鎮、逕口鎮、羅源鎮,種植面積約2000畝,解決當地125名農民群眾勞動就業。
現在該公司有專門的技術、管理、銷售團隊,已構建起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拔覀冞€想打造自己的品牌”,公司注冊了自己的商標,申請“綠色食品”,還不斷試種新品種、鋪設市場,通過電商平臺進行直播帶貨,開拓銷售途徑。此外,該公司還投資建設集研發、培訓、生產及加工一體化的廠房。設有完善的全自動育秧工場、大米加工生產線、糧食烘干中心,日吞吐量30噸的中大型碾米機、有300平方的培訓場所、有500平方的農產品加工處理和電商展示中心等。她的公司,時時為鄰近的老區村民提供服務、創造就業。公司有專門的農機隊為村民服務,老區的村民的土地耕種都有了機械化的保障。流轉村民的土地后進行返聘,每年能夠增收3萬元,帶動了130戶老區農戶,共同參與發展新的農業生產模式。張嘉麗說:“新農人就是要通過新的技術,創造新業態,帶動周邊村民的發展?!?/p>